發(fā)布時間:2025-04-22分類:工會工作
2025年,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為了迎接這一歷史性時刻,全總政務新媒體聯(lián)合工人日報社,精心打造《晨讀·百年工運故事》欄目。本欄目將帶您回溯黨領導下的中國工會波瀾壯闊的百年奮進歷程,講述扣人心弦的工運故事,展現(xiàn)工人階級的卓越貢獻。透過重現(xiàn)那些影響深遠的歷史瞬間,感受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工會組織在不斷推進革命、建設、改革、復興事業(yè)中的重要作用。
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讓我們汲取歷史的智慧,激發(fā)前進的動力,凝心聚力、團結奮斗,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中書寫新的絢麗篇章!
百年時光之門,由此開啟……
第一期
開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到來了!
1921年7月的一天,鐘聲在上海的夜空悠悠回響,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法租界望志路106號的一棟石庫門小樓里秘密召開。在那個彌漫著緊張與期待的夏夜,代表們低聲討論著中國的未來。
黨的一大前后,中國工人運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五四運動的浪潮席卷全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tài)登上政治舞臺,他們的聲音開始被社會廣泛聽見。在這場運動的推動下,工人階級的覺悟顯著提高,他們開始認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踴躍投身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中。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對我國工人階級和工人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黨的成立為工人階級提供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促使工人運動步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黨的一大與中國工人運動息息相關,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明確,要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和開展宣傳工作。
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首先是組織工會和教育工人。《決議》提出了如何把工人組織起來,以及開展工人運動的幾項工作原則。
第一,對工人組織作出規(guī)定:本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yè)工會。凡有一個以上產業(yè)部門的地方,均應組織工會。
第二,對開展工人運動的宣傳工作作出規(guī)定:每一地區(qū),均可視其需要而發(fā)行一份工會雜志,一份日報或一份周刊。
第三,對成立工人學校作出規(guī)定:因工人學校是組織產業(yè)工會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所以在一切產業(yè)部門均應成立這種學校,學校管理處和校務委員會應完全由工人組成。
第四,對工會組織的研究機構作出規(guī)定:這種機構應由各個產業(yè)部門的領導人、有覺悟的工人和黨員組成,應研究產業(yè)工會組織的工作方法等問題。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第一天開始,黨就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人運動進入了有意識、有組織的經(jīng)濟斗爭、政治斗爭和文化斗爭的新時期。自此,中國工人運動步入了一個新的偉大歷史時期。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擴大了工人階級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
第二期
起點,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
1921年8月,在上海的一間小屋里,一群懷揣著理想的中國共產黨人圍坐在一起,對中央將如何根據(jù)中共一大的決議而展開工作進行著熱烈討論。
有人提議道:“我們必須有一個能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機構。” 但,這個機構使用什么名稱最為適當呢?
因為還不是由各地工會選舉所產生出來的機構,所以不能稱之為總工會。共產國際代表建議道:“不妨叫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經(jīng)大家討論,認為這個稱號適合于一般共產主義者從事工會組織工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被最終確定下來。
這個位于上海北成都路19號(今成都北路893弄)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作為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公開機構,為中國工人運動揭開嶄新篇章。
僅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不到20天,就迅速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這和黨當時的基本任務分不開。中共一大通過的決議指出,組織產業(yè)工會為我黨基本任務。凡擁有一種以上產業(yè)部門的地方,均應組織工會;在沒有大工業(yè)而僅有一二家工廠的地方,可建立適合當?shù)貤l件的工廠工會。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總部后,又相繼在北京、長沙、武漢、廣州、濟南等地設了分部機構。
為了更好地發(fā)動工人階級,擴大宣傳和聯(lián)絡,1921年8月20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創(chuàng)辦《勞動周刊》。這份四開四版的小型報紙刊發(fā)了不少工人群眾的自由來稿,使周刊真正成為工人階級的“發(fā)聲場”,對各地工人運動起到了一定的宣傳和指導作用,當時的工人們親切地稱之為“一盞指路明燈”。
1925年5月,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決定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告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歷史使命已經(jīng)完成,正式撤銷。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從成立到結束的短短3年零9個月時間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了一系列的反帝反軍閥斗爭,為壯大黨的事業(yè)和工人階級自身的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中國工運史上譜寫了壯麗詩篇。
第三期
力量,一次勞大確立中國共產黨對工人運動的領導地位。
“173名代表,代表全國110多個工會和數(shù)十萬有組織的工人”。這是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參會人數(shù),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中國工人階級聯(lián)合起來的強大力量。
1922年5月1日至6日,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名義,召集了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這場大會不僅是中國工人階級覺醒的標志,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的起點。
大會的召開,正值社會動蕩不安、工人階級苦難深重的時期。軍閥割據(jù)、帝國主義壓迫、資本主義剝削,使得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致力于組織和領導工人階級的斗爭。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正是在這樣的歷史使命下應運而生。
“不論接到或未接到通告的工會,都大為歡欣,競派代表與會”,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工人階級對大會的熱烈響應。大會的召開,不僅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工人運動中的領導地位,更開創(chuàng)了中國工人階級聯(lián)合起來的新紀元。
在理論上,大會提出了“打破軍閥主義、打破帝國主義、打破資本主義!”的口號,這是對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認識,也是對革命目標的明確界定。口號不僅傳遞了新的工運理念和革命理念,更為后來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
在組織上,大會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工會積蓄了力量。大會后,黨員隊伍和黨領導的革命工會進入快速發(fā)展期。1923年6月,工人黨員由1922年6月底的21人激增至164人,使黨的力量不斷壯大,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工人黨員干部。這一數(shù)字的變化,不僅反映了工人階級對黨的認同和支持,也顯示了黨在工人階級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此外,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還將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提上日程,促使黨領導的革命工會獲得大發(fā)展。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歷史功績,在于它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工人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同時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團結和斗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組織保障。這次大會是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更加自覺和有組織的方式參與到中國革命的洪流中,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貢獻力量。
第四期
方向,爭取勞動立法的努力。
承認集會結社權、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禁止雇用童工……這些爭取權益的主張振聾發(fā)聵,表達出廣大工人群眾的心聲,受到熱烈的反響和擁護。1922年8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勞動立法運動,廣大工人的需求不僅被“看見”,還被寫入了《勞動法大綱》的立法文本。
勞動立法運動蓬勃開展離不開黨的二大召開。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這次大會不僅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還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和《關于“工會運動與共產黨”的議決案》等文件,為中國的工人運動指明了方向。
大會宣言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政黨,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一綱領性文件將工人運動與黨的奮斗目標緊密結合,為黨領導工人運動提供了具體指導方針。
《關于“工會運動與共產黨”的議決案》特別強調:“工會就是保護工人切身的利益和為工人的利益奮斗的機關”,明確了工會的初心和性質,為勞動立法運動提供了理論指導。
在黨的二大的精神引領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于1922年8月發(fā)起了勞動立法運動。這一運動以《勞動法大綱》為綱領,提出了保護工人政治自由、改良經(jīng)濟生活、參加勞動管理、實行勞動補習教育的勞動立法四項原則。《勞動法大綱》共19條,內容包括承認勞動者有集會結社權、同盟罷工權、締結團體契約權,實行8小時工作制,保護女工童工,實行勞動保險等。
《勞動法大綱》一經(jīng)發(fā)布立刻得到了全國工人的熱烈響應。唐山鐵路、煤礦、紗廠等工會首先響應,組織起唐山勞動立法大同盟,武漢、上海等地也紛紛響應,并舉行游行、集會,通電全國,要求將《勞動法大綱》納入憲法。雖然這一運動未能迫使北洋政府立即頒布勞動法,但它極大地提高了工人階級的思想認識和政治覺悟。
黨的二大及其后開展的勞動立法運動,推動了工會組織的發(fā)展,從北到南全國主要城市都有了工會組織,大批工礦企業(yè)基層工會、手工業(yè)工會紛紛建立,壯大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會力量,為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五期
奮進,全國掀起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增加工資!”“簽訂雇工合同,工會有權派代表參加!”1922年1月12日,一聲聲怒吼打破了碼頭的平靜,海員們紛紛高舉旗幟,呼喊著口號,一場為了尊嚴和權益的抗爭就此展開,香港海員大罷工爆發(fā)了。這場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在歷時56天后取得了勝利。
從1921年建黨開始,作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起點,黨把領導工人運動作為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內容,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罷工斗爭。以香港海員大罷工為起點,中國工人運動迎來第一次高潮。
中共二大以后,工人運動的政治斗爭成分日益增多,涉及的范圍迅速擴大。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及其各地分部的組織與推動下,工人運動形成了多個活動區(qū)域,包括北方區(qū)、武漢區(qū)、湖南區(qū)、上海區(qū)、廣東區(qū)等。
在北方區(qū),1922年8月爆發(fā)的長辛店鐵路工人大罷工,促進了鐵路工人運動的發(fā)展,開灤五礦工人大罷工則將北方區(qū)的工人運動推向高潮。
在湖南區(qū),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影響最大,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領導并取得完全勝利的工人罷工斗爭。
1922年,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領導下,京漢鐵路沿線16個車站相繼成立了工會組織,會員數(shù)量達3萬余人,至此,建立京漢鐵路總工會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為了進一步推動工人運動,京漢鐵路總工會第三次籌備會決定在1923年2月1日于鄭州召開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
然而,當籌備委員會按計劃在鄭州召開成立大會時,軍閥實行了全城軍事戒嚴,派遣軍警包圍會場,阻撓代表進入。盡管面臨生命危險,全體代表和來賓仍勇敢地沖進會場,在荷槍實彈的嚴密包圍中,莊嚴宣布京漢鐵路總工會正式成立。
2月4日,隨著一聲令下,京漢鐵路全路工人發(fā)起大罷工,導致所有客車、貨車等全部停駛。2月7日,反動軍閥對京漢鐵路工人的罷工行動進行了殘酷鎮(zhèn)壓,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為了保存工人實力,避免遭受更大損失,京漢鐵路工人被迫復工。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工人運動高潮的重要標志,它進一步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力量,擴大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力,在世界上也引起強烈反響。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發(fā)來聲援電:“二七這一行動,表明你們已經(jīng)登上了世界政治舞臺。”
第六期
創(chuàng)生,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
1925年5月1日,在廣州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一群工人代表聚集在一處簡樸的會場內,他們的臉上寫滿了堅定與希望。這是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的會議現(xiàn)場,一個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會上正式成立了中華全國總工會,自此,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革命工會匯聚在它的旗幟下,劈波斬浪、奮勇前行。
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廣州的舊址。
在此之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運高潮,由于封建軍閥屠殺京漢鐵路罷工工人,制造二七慘案而轉向沉寂,在各地軍閥殘酷鎮(zhèn)壓工人運動的嚴峻形勢下,原定于1923年召開的二次勞大被迫擱置。二七慘案的沉痛教訓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必須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
為此,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國共兩黨實現(xiàn)合作,促使國內革命形勢發(fā)生有利變化。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不僅為大會的召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更是大會的領導者、推動者和組織者。大會通過的各項決議全面貫徹共產黨的思想主張,保證了決議能夠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有利于工人運動的發(fā)展。
大會的成果是豐碩的。《工人階級與政治斗爭的決議案》《經(jīng)濟斗爭的決議案》等30多個決議案的通過,明確了工人階級的革命對象、領導力量和斗爭目標。這些決議案不僅具有理論深度,更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為中國工人運動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最令人矚目的是,大會正式宣告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成立。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組織化程度達到新高度的標志,也是中國工人運動新紀元的開始。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成立,使得全國各地的工會組織得以在統(tǒng)一的領導下,形成更加緊密的團結和協(xié)作。
在大會閉幕后不久,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f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全國總工會的組織下,中國工人階級在這場運動中發(fā)揮了先鋒和骨干作用,推動形成了全國規(guī)模的反帝怒潮。這場運動不僅是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強烈反擊,也是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一次大展示。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不僅是中國工人運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更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不僅為中國工人階級的解放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后來的革命斗爭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
第七期
烽火,五卅運動與省港大罷工的抗爭歲月。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內外棉七廠的槍聲撕裂了沉默。22歲的工人領袖顧正紅因組織罷工抗議日本監(jiān)工暴行,身中多彈倒在血泊中。這位共產黨員臨終前仍高呼“工友們,大家團結起來,斗爭到底”。
帝國主義的屠殺,點燃了中國人民積郁已久的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怒火。5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的南京路上,英國巡捕向抗議人群開槍,造成13人死亡、數(shù)十人重傷,史稱“五卅慘案”。次日,上海總工會成立,李立三任委員長,宣布總罷工。至6月初,上海20萬工人罷工、5萬學生罷課、絕大多數(shù)商人罷市,形成“三罷”斗爭高潮。全國近500個城鎮(zhèn)響應,北京、廣州、漢口等地爆發(fā)大規(guī)模示威,反帝浪潮席卷全國。
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得到了國際革命組織、海外華僑和各國人民的廣泛同情和支援。在莫斯科,數(shù)十萬人示威游行,并為中國工人捐款。在世界各地,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華僑舉行集會和發(fā)起募捐,聲援五卅運動。五卅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大規(guī)模領導群眾運動的成功實踐,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覺悟,揭開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五卅慘案后,為支援上海工人斗爭、打擊英帝國主義在華勢力,自1925年6月到192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發(fā)動了省港大罷工。中華全國總工會為加強對罷工的領導,在廣州召開廣州、香港、沙面各工會代表大會,成立了省港罷工委員會,蘇兆征被選為委員長兼財政委員長,鄧中夏任省港罷工委員會黨團書記、顧問和工人糾察隊訓育長。
1926年10月,中共廣東區(qū)委和省港罷工委員會根據(jù)形勢的變化,宣告罷工勝利結束。這場罷工持續(xù)長達16個月之久,參與人數(shù)超25萬人,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是空前的。
五卅運動與省港大罷工將工人權益斗爭與民族解放目標緊密結合,展現(xiàn)了工人階級意識與國家意識的統(tǒng)一,是20世紀中國工人運動的兩座豐碑。
第八期
斗爭,國民革命潮流中的工人運動。
五卅運動之后,北伐戰(zhàn)爭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在這場波瀾壯闊的革命潮流中,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如同一曲激昂的樂章,與北伐的號角交相呼應。1926年和1927年,三次勞大、四次勞大相繼召開,工人們高舉旗幟,誓言與農民、士兵并肩作戰(zhàn),為北伐注入澎湃的力量,也在革命受挫時團結一切力量堅持斗爭。
1926年5月1日,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此時正值北伐戰(zhàn)爭前夕,全國工人運動蓬勃發(fā)展。大會通過了《關于中國職工運動的發(fā)展及其在國民運動中之地位執(zhí)行的決議》等文件,明確提出工人階級在國民革命中的領導地位。大會選舉蘇兆征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劉少奇為秘書長。三次勞大的召開,對二次勞大以來的工人運動發(fā)展進行了全面總結,指出工人運動下一步發(fā)展是基于新的政治形勢動員工人支援北伐,顯示出工人運動與國民革命運動的緊密結合。
工人運動取得顯著成績之時,革命形勢卻急轉直下,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三天后廣州又爆發(fā)了“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在這種成績與危機并存的情況下,1927年6月19日,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依然在漢口順利召開。蘇兆征宣布會議開幕,號召全體參會人員為死難的烈士默哀。大會通過了《全國總工會會務報告》《政治報告》《國民革命的前途和工會的任務》等文件。在革命低潮中,四次勞大堅持召開,旗幟鮮明地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對工人運動的壓迫。
三次勞大和四次勞大反映了工人運動的歷史進程。這兩次大會堅持工人階級的立場,對既有工人運動經(jīng)驗做了很好的總結,也對革命危機做出了正確的應對,為后來的革命斗爭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北伐戰(zhàn)爭的硝煙中,工人階級的身影始終屹立,他們的斗爭與犧牲,在中國工運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
第九期
求索,革命低潮下五次勞大的工運探尋。
1929年11月7日至11日,在白色恐怖的陰霾籠罩下,第五次全國勞動大會于上海秘密召開。這是一場在艱難時局下匯聚工人階級力量的重要會議,來自全國8個省市地方工會、5個產業(yè)工會和閩西蘇區(qū)的29名代表,肩負使命,突破重重封鎖參會。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工人運動陷入低潮,赤色工會被取締,工會骨干遭到迫害。但壓迫之下,反抗的火種從未熄滅。為重新恢復和加強工人階級的力量,促進工人運動進一步開展,全國總工會決定召開第五次全國勞動大會,并于1929年9月10日發(fā)出召開大會通知,旨在集中工人力量,與敵人展開堅決斗爭。
大會通過了《中華全國工人斗爭綱領》《工會組織問題決議案》《工廠委員會決議案》等12項決議。“本會號召全國工人共同提出斗爭綱領,樹立目前全國工人一致奔赴的偉大目標”。《綱領》的這個目標包括:政治、經(jīng)濟、待遇和失業(yè)四大方面,共計39項內容。其中,在保障工人勞動權益方面作出諸多規(guī)定,特別是在工時、帶薪休假、最低工資標準等方面都提出了訴求,為工人的基本生活提供支撐。《綱領》關注到女工和童工這一弱勢群體,要求實行保護女工、童工的政策。為應對工人可能面臨的疾病、失業(yè)等風險,《綱領》還提出舉辦工人社會保險,這一舉措為工人的未來生活增添了一份保障。
第五次全國勞動大會召開時的環(huán)境險惡,后續(xù)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從當時特定的時代環(huán)境來看,五次勞大被認為是一次成功的大會。盡管大會在對革命形勢的判斷上存在一定偏差,致使部分決議在執(zhí)行過程中遭遇困境,但不可忽視的是,它是中國共產黨在極端艱難的革命低潮時期的一次重要探索。大會對工人勞動權益的重視與規(guī)定,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對工人階級的深切關懷,也反映了工人階級的真實訴求,為后續(xù)工人運動提供了方向指引。
第十期
萌芽,蘇區(qū)工會誕生與勞模運動早期實踐。
1933年暮春的瑞金武陽區(qū),鄉(xiāng)親們踩著露水往曬谷場趕,他們發(fā)現(xiàn)往日堆草垛的土臺上掛起了一面繡著鐵錘鐮刀的紅布——這是蘇維埃政府第一次要頒發(fā)“勞動模范”的錦旗。這個清晨,山風裹挾著春耕動員令上的油墨氣息,掀開了中國勞模史的第一頁。
1929年,隨著紅軍在閩西、贛南等地建立根據(jù)地,蘇區(qū)工會運動開始萌芽——
1931年初,全國總工會蘇區(qū)執(zhí)行局成立,統(tǒng)一領導各根據(jù)地工會。主要職責為組織蘇區(qū)各級工會開展群眾運動,發(fā)揮工人階級的領導帶動作用,建立一致對敵的工農聯(lián)盟,保衛(wèi)和擴大蘇區(qū)。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大力促進工人的各項勞動條件改善,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933年初,由于白區(qū)工人運動形勢惡化,臨時中央和全國總工會由上海遷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改設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qū)中央執(zhí)行局,劉少奇任委員長,指導全國的工人運動。
至1934年,中央蘇區(qū)的基本區(qū)域與閩浙贛蘇區(qū)有95%的工人加入了工會,全國蘇維埃區(qū)域的工會會員人數(shù)總計36萬人以上。
蘇維埃革命政權和工會的建立為踐行勞模運動打下了基礎。1932年3月,中共中央組織局發(fā)出《關于革命競賽與模范隊的問題》的通知,第一次明確提出在蘇區(qū)工廠中開展革命競賽的任務和方法。通知指出,“模范隊是革命競賽運動的基本,每個模范隊的任務是用布爾什維克的速度,百分之百的完成工作計劃,完成黨與蘇維埃政府的每一個決議和指示。”
1933年,蘇區(qū)在農業(yè)生產中開展了春耕生產運動。在江西瑞金武陽區(qū)召開春耕生產運動代表大會(武陽勞模表彰大會),毛澤東出席大會,向模范單位贈送錦旗,并作了重要講話,還結合武陽生產經(jīng)驗起草了“春耕生產運動大綱”。
婦女勞動模范也于此時開始涌現(xiàn),毛澤東給蘇區(qū)婦女頒發(fā)的獎品中,竹笠上印有“勞動模范婦女”幾個大字,這是中國首次使用“勞動模范”稱謂來稱呼在生產建設中成績卓越的勞動者。蘇區(qū)的革命競賽和勞模運動擴大了勞動力隊伍,促進了女性解放。
蘇區(qū)的革命競賽和勞模運動是一場堅實蘇區(qū)政權群眾基礎的運動,有效提升了勞動生產率,推進了社會移風易俗,鞏固了政權的群眾基礎。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勞動競賽,形成了高度的革命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為發(fā)展蘇區(qū)經(jīng)濟、支援革命戰(zhàn)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來源:全國總工會